✨ 作品背景
《火焰传奇》是一部基督教宣教题材的动画系列片,由美国基督徒艺术家、动画师和作家迈克和凯茜·里奥纳德(Mike and Cathy Leonard) 创作。该系列最初于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播出,共三季,每季包含13集,每集约22分钟。动画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角色,向观众传递基督教的价值观和信仰信息。
✨ 剧情简介
动画以火焰小镇(Flameville) 为背景,围绕一群孩子和他们的冒险展开。故事中,主角们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通过信仰的力量、团队的协作以及对他人的关爱,最终克服困难,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生命教训。剧情设计巧妙,将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寓教于乐。
✨ 动画风格与特色
画面风格:色彩鲜明,角色设计可爱,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
音乐与歌曲:每集都包含原创基督教音乐和歌曲,通过音乐传递信仰和希望。
教育意义:强调爱、信心、勇气和奉献等主题,帮助观众在娱乐中理解基督教信仰。
✨ 传播与影响
《火焰传奇》不仅在英语国家播出,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成为一部受欢迎的基督教教育动画。它常被用于主日学、教会活动以及家庭灵修,作为向孩子们传递信仰的工具。
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字李爱锐(1902—1945)。其父为詹姆士•丹露帕•利迪尔牧师,母亲名为玛莉•雷登,是一名护士,父母均为苏格兰人,是英国伦敦会差派中国的传教士。
1898年利迪尔牧师进入中国,在上海传扬福音,次年和雷登小姐完婚。后因受当时义和团运动影响,利迪尔牧师和妻子离开上海北上。1902年1月16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埃里克•利迪尔出生在天津有名的马大夫医院。 1907年,利迪尔5岁时,随父母休假回国。
及龄后,利迪尔就读于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此校内学生几乎皆有相同背景:宣教士的孩子,都在侍奉上帝极其虔诚的家庭成长,都因其父母忙于教会侍奉和福音差传,无暇照料自己。利迪尔在学校时,他在运动方面即显突出实力。
中学毕业后,利迪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并且,利迪尔也加入爱丁堡大学橄榄球队,并成为队内头号队员。后听取英国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的建议,专攻田径,利迪尔后来的表现证明这位教练的慧眼独具。
1924年夏,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利迪尔代表英国参加田径比赛。巴黎奥运会上,由于他原来报名的100米比赛安排在7月6日礼拜日举行,而礼拜日利迪尔要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所以他决定放弃比赛。而利迪尔是英国赢取奥运百米金牌呼声最高的人选,此时,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劝说未果,国人也多有声音指责他为叛国者。而利迪尔只说:‘我不在星期日出赛’”。
在事态发展陷入僵局之际,另一位英国运动员林赛爵士将自己的7月11日400米参赛资格转让给利迪尔。利迪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这个“会飞翔的苏格兰人”虽不习惯长距离比赛,但为了信仰——上帝的荣耀,他奋力拼搏。而在此赛事中,利迪尔不仅夺得400米赛冠军,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此时,他仅有22岁,他的此项纪录也保持了35年,直到1959年才被打破。后英国人以此为剧本拍摄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烈火战车》。
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金牌后,利迪尔在英国如日中天。这时他也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化学学位,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已经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利迪尔,告别了英国以及他在英国可能得到的各种荣誉,婉拒了所有邀请,怀着对中国的眷恋,于1925年夏,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以期服务于中国、服侍于上帝。他说这是神给他的梦想之地,他爱这个国家。此时,他也仅有23岁,而他在田径运动上正处于巅峰状态。
1928年,利迪尔接到邀请,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一场国际运动会。在这次角逐中,利迪尔获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赛后,利迪尔为不影响学校课程,急欲返津,到达码头时,轮船刚刚起锚,离岸已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他急速跑到离船最近的岸边,先全力将行李抛上船,随后,倒退几步,再全力起跑,飞身跳上轮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结舌。此时,利迪尔还穿着运动服。此被传为佳话,而利迪尔对中国教育事业和上帝事工的尽忠之心也可见一斑。
在1929年,天津民园田径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受主办方之邀,利迪尔主持跑道的设计与施工,其修筑水平,在当时亚洲堪称一流。在此次赛事中,利迪尔击败了5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运动员奥托•费尔萨,夺得了平生的最后一块金牌。62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的6月,由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赠送给了父亲曾经任教过的学校新学中学——今日的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1941年5月,利迪尔被日本人关押,被送往位于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即潍县乐道院。集中营生活极端艰苦,但是利迪尔还是帮助数十位青年人学习化学。
1945年2月初,利迪尔有一周的时间没有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事后大家才知道他病了。第二天的上午,利迪尔脑里的肿瘤夺去了他盛年的生命。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前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此时,利迪尔正值43岁。
1990年,为了纪念利迪尔,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多年后,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了一件已经沉睡半个世纪、但保存完好的埃里克•利迪尔在山东潍坊日本集中营的死亡证明。如今,这份死亡证书保存在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本视频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绿化网络环境!
10月17日 每日恩典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