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 邓淑仪 Yvonne Tang
翻唱:麦穗音乐
(路佳音Pauline,路一飞Luffy,
阿文Wen,稣菲 Sophie,溪水边Hannah,
李蕾妮Renee Li,李恩希Emzie Li)
插图:溪水边Hannah
原曲收录于专辑《不要怕》
版权归基恩敬拜所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早已“知道”的真理,忽然间如同万花筒里的碎玻璃,在转动视角之后,“看见”了焕然一新的璀璨星系?
今天与你分享的诗歌《亲眼看见你》,正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与震颤。歌中那句“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约伯更深的理解。
这个被称为“东方首富”的男人,一生虔诚正直,却在一日之间被飓风撕碎所有:七子三女尽丧,万贯家财尽失,毒疮吞噬身体,连妻子也劝他放弃信仰,三位友人轮番指控他“犯罪遭罚”,非要从他溃烂不堪的人生里挖出他遭难的理由。
在炉灰中,约伯刮去疮痂,却仍固执地选择相信,即便是死。
初读他的故事,觉得约伯就是个傻子,他固执得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举着信仰的长矛冲向命运的风车,悲壮但却愚蠢。
后来再读,又一遍遍为他鸣冤抱不平,对他的三个朋友更是十分恼火。
为什么祂允许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遭受这些?为什么这些所谓的朋友,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道理,却没有一句能安慰约伯,反而比苦难更伤人?
一肚子的愤慨和问题无处落地,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当我凝视着一本心仪已久却无法拥有的绝版书时,突然参透了约伯的"管家逻辑"。
他将财富、子女乃至生命,都看作是暂存的礼物,如同借阅的书籍,终要归还给赐予者。
这种超越得失的认知,让他能在失去时仍说:我赤身而来,也将赤身归去;赐予的是至高者,收回的亦是祂。
这种“借阅者心态”,不是质问“为何收回”,而是感恩“曾经拥有”。就像母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流泪,不是悲伤他要远行,而是庆幸自己曾参与过一个生命的成长。
这恰与约伯三位友人”的“因果逻辑”形成鲜明对照。
因果逻辑下的信仰,本质是一种交换,一种功利性信仰。
这种逻辑将信仰异化为投币机式的交易:投注祈祷币,等待祝福掉落。人们求升官发财,求姻缘子嗣,求学业有成,求身体健康,求顺遂平安……
而当所求未得,甚至苦难来临时,这种逻辑下的信仰如同卡了壳吐不出钞票的ATM机,变成一堆废铁,一具空壳。
而抵达真信仰的最好方式不仅是认知赞同,更是生命的委身。
然而,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的信仰更多的停留在意识层面,我们习惯用二手经验拼凑世界:在朋友圈看极光,用VR游吴哥窟,在社交媒体中路过他人的人生。我们看着一切发生,却未曾真正在场。
要知道,所有未经肉身验证的真理,终究只是夹在书页里的干标本。
约伯的可贵在于,当世人忙着用理论解释苦难,他却选择用整个生命来经历那位至高者的同在。
尽管约伯最终都没等来苦难的解释,却在旋风中与至高者相遇。那句“从前风闻有你,如今亲眼看见你”是穿越所有理论后的生命证言。
约伯的故事,不是要我们麻木的忍受苦难,而是邀请我们练习一种更深远的视力。
当生活的飓风掀翻屋顶时,有人蹲在废墟里抱头痛哭,有人破口咒骂,有人却抬头看见了比往日更璀璨更完整的星空。
无论你是否相信那位至高者的存在,这种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相信的姿态,本身就是人性最绚烂的光芒。
正如写下著名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弗兰克尔,发现人类最后的自由,是绝境中仍拥有选择态度的权利。 当至高者差派他的儿子来到我们中间,付出祂的生命为我们承担了人间最大的不公,所有的质问都瞬间哑火
祂不是苦难的答案,而是在暗夜风暴中陪我们淋雨的掌灯人,信仰也不是苦难的豁免书,而是将破碎和伤痕谱写成一首首赞美诗的羽毛笔。
听,那歌里唱的,会是你和我吗?
当约伯从质问者变成见证者,愿你我都能看见:
所有未愈合的伤口,都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你痛过的深渊,正是祂裂天而降的生命阶梯。
歌词
有祢 我生命不一样
有祢 我生命再燃亮
有祢 我不害怕困难
有祢 我有满足的喜乐
我在 深处里求告祢
祢在 天上听我祷告
祢是 我坚固避难所
我赞美祢直到永远
太阳还存 月亮还在
人要敬畏祢 直到万代
我从前风闻有祢
现在我亲眼看见祢
歌谱
读经马拉松 | 申命记31章(国语)
麦穗音乐 | 亲眼看见你 当飓风掀翻屋顶,他看见了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