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音乐 | 深处的呼求|当指责脱口而出时,你藏起了什么?



真正的倾听

能越过语言的藩篱

词曲:郑浩贤

翻唱:麦穗音乐

(张伟德&溪水边&陈吉米)

你被谁真正听见了吗?

不是听见你说了什么,而是听见你心灵深处,那片未被言说、兀自翻腾的波涛。

“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 这句带着火药味的质问,像一颗出膛的子弹,射向刚进门的家人。空气骤然凝结,战火似乎一触即发。

但如果我们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按下暂停键,凝神倾听,试着剥开坚硬的语言外壳,心底涌动的,或许是更柔软、更真实的声音:

“我需要你提前告诉我你几点回” (对尊重的渴望)

“这么晚了,我很怕你在外面出事” (深切的担忧)

“我一个人在家会寂寞、会怕,我需要你” (对陪伴和保护的需要)

……

而我们往往将这些话咽下,与难以消化的情绪一起打包,掷入心的旷野,埋进深深的长夜。

语言,常常是心灵的迷彩服,藏起我们最真实的伤口与旗帜。

这种表达的错位,何止在亲密关系中?

办公室里,一句“这破工作,钱少事多没意思!”的抱怨背后,可能蜷缩着更深的不安:是才华被琐碎淹没的窒息感?或是付出如石沉大海、价值未被看见的委屈?抑或是对“我是否真的有意义?”的无声诘问……

类似这样的抱怨,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漂浮着未被回应的认同渴求。

我们渴望的,是穿透语言的屏障,被真正听见,听见那些我们自己都未必能清晰表达,甚至羞于启齿的深层需要,这是人性最深的呼求。
 

然而,人间的倾听何其有限,有时连自己都无法听清自己,又如何能破译他人灵魂的密码?

《深处的呼求》这首歌,为我们指向一个震撼的维度:

在浩瀚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倾听”,它超越言语的失真,拥抱情感的扭曲,能在你的破碎中,认出你最初完整的容颜。

那位至高者,祂的“听见”发生在言语诞生之前。

祂听见的,不是你愤怒的指责,而是指责之下那颗颤抖的、害怕失去的心。

祂听见的,不是你抱怨的牢骚,而是牢骚背后那片价值感的荒芜与对意义的渴望。

祂听见的,甚至是你自己都未曾涉足、或刻意回避的灵魂深处的晦暗与微光。

 

即使你暂未认识歌中所唱的那位,这份“穿透表象、知晓一切”的意象,也能为我们带来力量和方向。
 

下一次,当强烈的情绪袭来,或许,有两点我们可以一起练习:

1.练习“暂停十秒”。

话脱口而出之前,强制自己暂停。倒数十秒,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察觉自己的情绪,仅仅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改变的开始。

然后试着问自己:“此刻,我内心最深的需要是什么?是安全?是尊重?是价值感?还是爱?” 

这是身边一位心理咨询师姊妹分享的方法,亲测有效。

2.尝试用“事实+感受+需要”的句式去表达。

比如:把“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 试着转化为:“你回来这么晚又没有消息(事实),我感到很担心和害怕(感受),因为我需要知道你是安全的,也需要晚上有你的陪伴(需要)。” 

当我们能这样表达,所递出的不再是伤人的利刃,而是抛出邀请对方理解自己真实需求的橄榄枝。

要做这样的练习并不容易,我们的旧习惯根深蒂固,新的表达方式不会凭空长出。

它需要我们在每一次情绪翻涌的关口,有意识地按下暂停键,潜入内心深海,打捞出那份最本真的需求,再用清晰的语言传递出去。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练习“听见”自己,听见淹没在情绪之下,心灵深处的真实脉动。

当我们唱起 “我从深处向你呼求”,它像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我们自己心底那些沉没的、未被言说的惊涛骇浪。

而《深处的呼求》这首歌,是一个应许,在那带着血泪的确信里,你心中的呐喊、最深切的需要,都被祂稳稳接住。

愿你有勇气,承认自己渴望被这样“听见”,并开始练习,先听见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而后相信,在这广漠宇宙之上,有一位至高的良人,能给予你最深刻的理解和拥抱。


歌词
词/曲:郑浩贤

主啊 我从深处向你呼求
主啊 求你聆听我的祈祷
因我偏行己路 让你失望难过
愿你侧耳听我的祷告

主啊 绝望之中听我哭诉
主啊 切莫放弃 掩面不顾
若你究察罪孽 谁能站立得住
求你宽恕 洁净我的罪

我要大声求告 你有赦免之恩
我必专心地仰望 坚定地依靠
涂抹我的罪愆 洗去一切不义
我的主 我唯一的拯救

主啊 黑夜慢慢我等候你
主啊 耐心等候黎明来临
求你怜悯施恩 使我欢唱乐歌
使人敬畏尊崇你的名

歌谱

 

 






下一篇:没有了